在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学生眼里
(相关资料图)
他是极具人文气质的理学科研从业者
在京剧协会的成员们眼里
他是经验丰富
偶尔唱唱杨派(老生)的程派(青衣)大佬
物理学教授、京剧票友
这两个看似极具反差的身份
却在蔡端俊教授的身上产生了神奇的“化学反应”
在戏曲爱好者相对较少的高校校园中
蔡端俊教授和他的同好、学生们
身体力行,不断尝试
让京剧之花在厦园中热烈绽放
导板
国剧赏析:
开启通往京剧的大门
秋季学期的晚上,如果你走上庄汉水楼的五楼,有可能会听到酣畅圆润的京胡声,那便是《国剧赏析》的课堂。而操琴授课的人,正是蔡端俊。
蔡端俊与《国剧赏析》的渊源,始于他的学生时代。
蔡端俊上研究生时,已退休的胡维弘教授在厦大义务开设校选课《京剧学习与欣赏》,蔡端俊是这门课的第一届学生,并兼任助教。
(胡维弘教授正在授课)
后来,京剧校选课遗憾暂停,而蔡端俊在入职的第一年,就将京剧选修课的“回归”重新提上了日程。在胡老师和教务处的支持下,他握住了接力棒,站上校选课《国剧赏析》的讲坛,这一站,便是十年。
蔡端俊认为,如今京剧的“困境”,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年轻人缺少与京剧接触的机会。“让所有人都喜欢京剧是不可能的,但只有接触京剧,才能让年轻人了解京剧,并改变对京剧的刻板印象。”而这也是他开设这门课的初衷之一。
除了自己授课,蔡端俊还常常邀请专业演员、中国戏曲学院的教授来校授课。演员们在台上分享自己的从艺经历、讲解京剧知识、教授京剧身段。这一切,都让学生们感到新奇,也在无形中拉近了他们与京剧的距离。
(福建京剧院演员卢奇彤来校授课)
(中国戏曲学院李正平教授来校授课)
(福建京剧院乔一梦来校授课)
在期末上交的心得体会中,几乎所有学生都提到,印象最深的便是专业老师来校授课。专业演员的“加盟”,对京剧课帮助巨大。
这门课的另一大特点,便是“唱”。每节课前,蔡端俊都会教授京剧经典唱段,并亲自操琴为学生们伴奏。同时,他还将“唱”作为期末考核的方式。每次结课,蔡端俊都会办一场堂会,让学生们表演,并请来厦门的京剧票友和他一起为同学们伴奏,他和京剧协会的成员们也会上台献唱。
为什么如此重视“唱”呢?蔡端俊说:“我就是要逼着学生去唱,这是一个体验的过程。任何东西,只要你投入进去‘玩’一下,都是很有意思的。只有让学生去体验,他才会真正感觉到京剧是有趣的。”
努力,必有回响。
至今连续7年,蔡端俊和他的《国剧赏析》长期获评厦门大学校级核心、一流通识课程,向来选课一位难求。
同时,他还积极参与国内国际的京剧传统文化传播工作,长期举办《艺术的观念》京剧专题讲座、走进国内高中校园为学生开设《京剧文化》讲座,而且每年都为美国特拉华大学及孔子学院的暑期夏令营的美国学生带来《中国文化之Chinese opera in global drama circle》等主题的英文讲座,使美国学生得以感受和理解中国戏曲的美妙神髓。
但这并不能使蔡端俊感到满足,他对《国剧赏析》还有着更多的规划:他希望能让学生们自己编排原创京剧短剧,以此让学生们有更深的体会;希望能把期末堂会办得更正式,加上专业的音响灯光,请来乐队伴奏,让同学们彩唱……
原板
热血投入京协
无怨亦无悔
蔡端俊绝不是厦园内京剧传承的独行者。
在二十几年前的厦园内,蔡端俊和一众“同好”相聚,创立了京剧协会。
而建立厦大京剧协会的催化剂,是上海京剧院在厦大的一场演出。看完演出走出建南大会堂,这些喜爱京剧的年轻人仍然意犹未尽。其中有一位学生提出:要不我们在学校创办个京剧协会吧!
(上海京剧院来厦大演出后合影)
这个提议,打响了成立京剧协会的“第一枪”。
历经数月,蔡端俊等创始人们将手续全部办齐,厦门大学京剧协会正式成立,并逐渐步入正轨。胡维弘老师教授老生,兼教武场,裴玉秀老师教授青衣,蔡端俊担任第一任理事长。胡老师和京协的学生们还会在校内开办京剧讲座,也邀请专业的演员进校开设座谈会。
(胡维弘教授指导京剧协会成员)
2000年,是京剧协会成立两周年,又是跨世纪的一年,京协的成员们打算在芙蓉湖的圆形舞台举办一场京剧晚会。不料临近演出,赞助费却出了一些问题。
可是这又怎么会难倒京协的成员们呢?成员们使出浑身解数,争取将成本降到了最低。手工制作的布景和道具虽说简陋,好歹也有模有样。
(蔡端俊 左一)
最大的问题是必须花钱的灯光音响。
蔡端俊想了个主意:让音响公司冠名晚会。通过这种方法,京剧协会以极低的价格租到了灯光音响设备。
为了这次晚会,京协所有成员齐上阵,里外张罗,忙得焦头烂额。而年末,又碰上期末考,让成员们更加狼狈。但忙碌之中,蔡端俊却“苦中作乐”:“最忙的时候你的时间反而是最多的,不敢浪费时间,就会把时间统筹安排好。”
过程虽然坚辛,这台晚会终于还是成功举办了。“学生们演出是真的很不容易,大家并不是专业的,又没有经费,也没有人。”回想起举办晚会的艰难,蔡端俊不禁感叹。
(当时演出节目单)
(当时的演出照)
一路走来,虽然京剧协会面临了种种的挑战,但成员们对京剧的热爱并没有被消磨。
正如蔡端俊所说:“我把热血投入到京协中,在这方面,我是没有遗憾的。”
流水
代代薪火相传
风雨无惧
缘起于高中时的一张京剧名家名段的磁带,蔡端俊已和京剧共度近三十春秋。
进入厦大学习后,蔡端俊又听到了程砚秋先生实况录音的磁带。实况录音能带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程砚秋先生高超的艺术水平和动人的唱腔也让蔡端俊叹服。渐渐地,蔡端俊便从原先的梅派转学程派,成为如今京协成员们口中的“程派大佬”。
在台湾交流期间,蔡端俊参与了当地的票友团体,登台彩唱,还在票房(票友社团)反串过武生、花脸等行当。
蔡端俊(右)在台演出剧照
蔡端俊演出《锁麟囊》
而他又不止是单纯的“票友”,除参与演唱活动外,蔡端俊把程派的传承、保护视为己任。他积极寻访程派逸史,著有《程派名琴周长华在台湾的生前身后事》系列、《写意舞台美术精神》等作品,反响巨大。他还致力于推动海峡两岸程派艺术交流和台湾程派传人资料的整理,陆续完成了章遏云、高华、王吟秋等名家部分珍贵音像、照片资料的搜集、转录、发布等工作,填补了程派艺术资料传承的许多空白,曾担任程派门户网站“秋风起”-程腔原韵版版主,目前担任(官方)中国京剧程派艺术研究会理事。
今天,蔡端俊已从京协的会长、成员,成为教学老师。而厦门大学京剧协会,也在风风雨雨中走过了二十四年。
(蔡端俊指导京剧协会成员)
京剧协会的成员们,像他们的前辈学长学姐们一样,在厦门大学坚持传播京剧文化。从2010年开始,他们每年都借中文有戏的平台,在建南大会堂举办戏曲专场演出。
诚然,如蔡端俊所说,缺少经费支持和专业指导的学生们登台十分不易,但京协的成员们不曾缺席一次中文有戏。
已经毕业的京协成员们,也会作为“返乡团”,陪学弟学妹们一起登台,过过戏瘾,并为他们把场。
成员们还曾登上央视戏曲频道“一鸣惊人”的舞台,一展风采。平时,他们也会借助社团文化节、学院晚会等舞台进行演出。
而作为教学老师的蔡端俊,并不愿意过多“插手”京协的事务。
“我还是希望学生们能自己扛起来。这是学生自己的记忆,是他们的青春。如果还是都由我来帮助他们,这是不对的。年轻人们应该有自己新的想法。”蔡端俊解释道。
京协的成员们也将京剧融入了自己的青春,他们的脚步并未因从厦大毕业而停止:音乐系13级硕士刘睿,毕业后在厦门华厦学院任教,同时担任华厦学院戏曲曲艺协会的老师,和学生们一起以原创戏曲作品《虞美人》亮相央视;已经毕业的乐乐以一条“京剧版水母”的视频在哔哩哔哩得到了近30万的浏览量、超7万点赞量……
(刘睿(中)参与央视录制)
无论走到何处,他们始终在人生之路上延续着戏曲之缘。
从京协第一任指导老师胡维弘教授到蔡端俊教授,到如今的京协成员们,再到将来会加入的成员,他们从台下叫好的观众变为台上浅吟低唱的表演者,再成为台下细心教学的“师父”和幕后为学弟学妹们默默奉献的返乡团。他们一代代薪火相传,默默奉献自己的光和热,只为让京剧走入更多年轻人的生活,传播得更远、更久。
高校的京剧传承之路
并不好走
有恒心、有想法的校园京剧爱好者们
总能在逆境中寻找出路
在困难中寻得方向
对蔡老师等京协的成员们来说
京剧,是生活
亦是使命
热爱随着时间的流逝
变成一份责任、一份重担
但他们,甘之如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