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反垄断”罚单开出!
市场监管总局依法对远大医药与武汉汇海达成并实施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案作出行政处罚。其中,远大医药被罚没2.86亿元,武汉汇海被罚没3505万元。远大医药是港股上市公司远大医药集团的附属公司。针对被罚一事,远大医药集团28日晚表示,远大医药接受处罚并根据要求组织整改。
上市房企跨界新能源的消息也引发关注。荣盛发展(002146)股价急速下跌逼近1元,若持续下跌恐将触发“1元退市”风险,该公司28日晚公告停牌,拟购买盟固利68.38%股权,后者主要从事新能源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储能用锂离子电池及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
【资料图】
两家药企因垄断被罚没超3亿元
5月28日下午,据市场监管总局消息,近日,市场监管总局依法对远大医药(中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远大医药”)与武汉汇海医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武汉汇海”)达成并实施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案作出行政处罚。
市场监管总局责令远大医药和武汉汇海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远大医药违法所得1.495亿元,并处罚款1.36亿元,罚没金额合计约2.86亿元;没收武汉汇海违法所得3092.48万元,并处罚款412.68万元,罚没金额合计3505万元。也就是说,远大医药、武汉汇海合计被罚没约3.21亿元。
据了解,市场监管总局于2020年11月对远大医药和武汉汇海涉嫌实施垄断行为立案调查。2023年5月,市场监管总局依法对该案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经查,2016年6月至2019年7月,远大医药与武汉汇海达成并实施了关于销售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以下简称去甲肾上腺素)原料药和肾上腺素原料药的垄断协议;2010年5月至2021年4月,远大医药滥用在中国去甲肾上腺素原料药和肾上腺素原料药市场的支配地位,没有正当理由,要求制剂企业接受向其低价销售去甲肾上腺素注射液和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液、向其返利、按照其要求的区域和价格销售制剂等不合理交易条件。
据悉,远大医药与武汉汇海是中国市场仅有的两家去甲肾上腺素原料药和肾上腺素原料药供应商。去甲肾上腺素注射液和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液是国家基本药物、医保药品和临床必备应急抢救药品。远大医药与武汉汇海达成并实施关于销售去甲肾上腺素原料药和肾上腺素原料药的垄断协议,推高了去甲肾上腺素注射液和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液价格,增加患者用药成本和国家医保支出,损害了广大患者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
远大医药是港交所上市公司远大医药集团(00512.HK)的附属公司。5月28日晚间,远大医药集团发布公告称,附属公司高度重视并积极配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调查,接受处罚并根据要求组织整改,保持与监管部门的积极沟通,完善销售及合规体系,积极妥善解决相关整改要求,已经终止了相关的垄断协议,积极与客户沟通,合法合规的向市场供应相关原料。附属公司已于短时间内实施内部整改措施,开展多次组织合规制度内部培训及员工学习。
远大医药集团称,上述处罚金额占集团最近一个财政年度经审计综合营业收入和公司持有人应占溢利的比例分别为约3.48%和15.85%,预期不会对集团生产经营产生持续影响。集团也将持续加强法律法规和相关规范制度的学习,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要求,进一步提升集团管治水平。
上市房企“自救”,跨界新能源
在股价急速下跌之际,房企荣盛发展(002146)火速停牌“自救”。
5月24日及25日,荣盛发展连续两个交易日放量跌停,股价收报1.17元/股,刷新历史新低,市值也缩水至51亿元。
紧接着,荣盛发展紧急筹划发行股份购买资产事项,股票于5月26日开市起临时停牌。5月28日晚间,荣盛发展发布公告,公司拟以发行股份方式购买控股股东荣盛控股持有的盟固利68.38%股权。公司预计在不超过10个交易日的时间内披露此次交易方案。
荣盛发展称,盟固利主要从事新能源汽车用锂离子动力电池、储能用锂离子电池及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此次收购有助于公司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根据盟固利官网资料介绍,盟固利成立于2002年5月,总部位于北京市中关村科技园昌平园区白浮泉路18号,现有技术专利457项,研发人员500人,公司总资产37.5亿元。公司是中国较早一批从事新能源车用、储能用锂离子动力电池及电池的关键材料研发和产业化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迄今已形成涵盖动力电池关键材料、电芯、模组、系统集成及BMS在内的完整技术体系,成功开发出高功率型、高能量型、能量功率兼顾型锰酸锂、三元、磷酸铁锂、钛酸锂体系动力电池产品。
荣盛发展成立于1996年,2007年8月8日在深交所上市,当时为河北省首家通过IPO上市的房地产企业,2017年,公司市值最高时超过600亿元。2019年,公司营收超过700亿元,净利超过91亿元。不过,自2020年开始,公司业绩一路下滑,2020年公司净利还有75亿元,2021年及2022年,公司陷入亏损,净利分别亏损49亿元、163亿元,营收也分别缩水至472亿元、318亿元。
2023年一季度,公司经营业绩有所回暖,第一季度实现营收61亿元,同比增长60%;净利亏损6.4亿元,上年同期亏损10亿元。不过今年年初以来,公司股价一路下跌,至今跌幅超过46%。
(文章来源:券商中国)